第二百零九章 河南喜加一

江山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活在天宝十四年最新章节!

    第212章 河南喜加一

    玄宗逃往蜀地的时候,江南那时送来了一批贡赋,不过半路被长安截下。

    彼时李亨已经回到长安,自然对这种当着现任老板面讨好前任老板的举动深恶痛绝,而后就派遣了第五琦下江南,负责改革和税赋两项。

    后者好理解,但前者主要包含增加税目和改革币值,用现代的话简单来说,依旧是要把关内的窘境转嫁给其他地方,想办法给关内输血。

    在吐蕃退兵之前,蜀地那边以粮食短缺为理由,拒绝了下半年的粮食运输。

    按道理来讲,

    他们可以拖延,可以请求降低标准,或者是多少送过来一些粮食意思意思,

    但这不代表他们有拒绝的权力。

    朝廷下令,地方不遵,是可以视同谋逆的。

    但现在蜀地正坐着一尊大佛,朝廷敢下旨斥责,等于是当着如来佛的面说自己代表西天。

    不少人还是这样的念头。

    如来佛在哪,哪儿才是西天,长安那边,不过是黄眉大王的小雷音寺。

    蜀地没吃过关内和其他地方的战乱之苦,自然也就更“体贴”上皇一点,李隆基在这儿过的还算自在,甚至有闲情逸致去想念死在马嵬驿的贵妃。

    他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够多了,或者说,他除了配合,也就只剩下带着蜀地和儿子扳手腕争天下一条路可走。

    他觉得自己相当配合。

    所以知道关内战乱渐渐平息的时候,部分蜀地官员向他进言,请求减轻蜀地的负担,李隆基也就顺势答应了。

    古代运输粮食,往往要在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当李隆基决定让蜀地下半年停止运输粮食的时候,吐蕃恰好开始奔袭长安。

    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李亨所期盼的蜀地粮食,并没有送到。

    上皇还保持着之前的傲慢态度,告知蜀地情况的使者本应和粮队一起出发,而粮队没走,使者也就赶紧赶慢地走着,路上再消磨些时日,从蜀地到长安走上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也并不稀奇。

    李亨坐在殿中,平静地看着郭子仪。

    后者沉默不语。

    “这么说,郭公您是不同意此事。”

    “臣只是觉得,眼下吐蕃已经退去,长安和我军尽皆疲惫,无需再去追击。”

    “无需...”

    李亨站起身,来回走了两步,最后深吸一口气,停在郭子仪身前,抬手指向外面。

    “你听到了吗?”

    “......”

    “朕问你,听没听到长安满城的哀声和埋怨,听没听到全天下对朕的讥讽和嘲笑!”

    看着脸色发赤的天子,郭子仪低下头,心里,却蓦地想起另一个人。

    魏王。

    从带兵的层面来讲,魏王充其量也就比天子好一些,毕竟长时间接触兵事,多少能有点了解。

    但尽管如此,郭子仪记得自己偶尔和颜季明合作的那几次,他总是选择信任手下的将军,军中事务无论大小,一定要和几名将军商议过之后再做。

    看似繁琐,甚至听起来有些优柔寡断,但郭子仪明白,魏王清楚自己手下将军的才能,所以才会选择这么做。

    而现在,无数忠臣良将早已向李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和本事,但李亨,却依旧不敢对他们推心置腹,甚至只把他们当做一种手段。

    一种维持自己统治的手段。

    今夜,长安城中会派骑兵追击吐蕃。

    李亨希望的是能有所斩获,毕竟京城被围困这么长时间,他亟需证明自己并不像上皇那样只能坐着挨打。

    李嗣业被亲兵架上了战马,他伏在马背上喘了口气,动作显得有些勉强。

    副将于心不忍,走到他身旁,低声道:

    “末将给您找个借口,让您留在城里休息,末将带兵出击就可以了。”

    “不,不能这样。”

    李嗣业嘴角扯了扯,像是在笑,他忽然捂住胸口,眉头紧皱。

    只要动作稍微重些,就牵动了伤口,给他带来一阵剧痛。

    李嗣业知道,这是天子的敲打。

    当时吐蕃攻势太猛,天子是想离开长安的,李嗣业知道这事后,跪在城门口请求天子留下,这肯定招致了他的不满。

    当时封爵是假,憋着气打算事后再整自己才是真。

    “其实,陛下他...”

    “不用你说,我明白的。”

    李嗣业揉了揉伤口,平静道:“我受国恩而得以为将,就算是死在路上,也是死得其所了。”

    “传令,出兵。”

    “喏!”

    月明星稀,夏夜难得出现的清风徐徐吹来,稍稍吹散了人们心里的阴霾。

    长安城外一片死寂,借着月光,能勉强看到吐蕃人残留的营帐和满地狼藉,一阵散碎的马蹄声忽然出现,停在了这里。

    一名骑兵跳下马,仔细查看着吐蕃人留下的痕迹,他牵着战马,略微深入了一些,忽然呼吸一窒,看到了让他手脚发凉的画面。

    营地的中央,像是吊干肉一样,吊着数十具尸首,身上衣衫褴褛,看样子应该是被俘虏的百姓,虽死犹且瞪大的眼睛,像是在诉说死前遭受的折磨。

    地上躺着的尸首更多,吐蕃人临走前应该是放了把火,但应该走的太急,根本没管能烧多少尸首。

    有些尸首被炙烤的半焦,因为风大,所以早就没了气味。

    骑兵踉踉跄跄地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弯下腰,扑通跪在地上,一阵干呕。

    过了片刻,他翻身上马,离开营地,开始朝着后方狂奔起来。

    今夜无雨,但注定会听到雷声。

    吐蕃人已经达成了想要的目的,程千里收到了长安被围困的消息,只能匆匆与回纥可汗达成一些条件,带着强征来的牛羊粮草离开漠北,一路拼命往回赶。

    这次北伐,已经是朝廷最后的力量,再往后,至少数年内都不可能再发动类似规模的战争了。

    从战果上来讲,大唐似乎是占到了好处。

    回纥元气大伤,老可汗被子弑杀,围在新可汗身边的大贵族们对他充满了猜忌和怀疑,回纥只能继续当一条老老实实的看门狗。

    黠戛斯之前就被回纥打的向北逃窜,回纥又退,就留出了坚昆都督府大片土地无人占据,这是可以尝试迁移百姓永久占据的地方。

    但从效果上来说,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因为吐蕃居然敢打到国门前了。

    上一个遭遇此事的是太宗皇帝,

    但那时候突厥人也没直接打到长安城前,甚至是攻城。

    这并非是以前拍拍肩膀开开玩笑的试探,一旦大唐认真起来,吐蕃就得连夜派使者过来解释和求情。

    他们现在是直接一拳打在了大唐的脸上,也不在乎后者会如何应对了。

    李嗣业伏在马背上,战马奔跑时的颠婆,让他身上的伤口不断传来疼痛,到现在,他已经有些麻木了,只好去想这些有的没的勉强打起精神。

    “报,前面碰到了吐蕃人的哨骑,已经被我军射杀。”

    他支起身等了片刻,果然,片刻之后,又有两名哨骑奔还,喊道:“吐蕃人在前面五里处扎营。”

    吐蕃人也没料到唐军才被围攻过,就敢直接出城追击过来。

    李嗣业深吸一口气,感觉到有些头晕目眩,他强打起精神,拔刀指向前方。

    “今夜,不留俘。”

    顷刻间,

    在他身后,

    旌旗卷动,

    马蹄如雷!

    ......

    洛阳的大婚已经结束,魏王府里也就是连主子带下人又多添了几口人,魏王本身就不喜欢下人服侍,连带着娶的两位妾也都没有带来多少使唤的下人。

    颜季明从来不给妻子们加多少限制,担心公主在王府住的不习惯,也就随她住在宫里还是王府里。

    出于某种考虑,魏王娶公主的时候,向长安和蜀地分别派去了使者。

    长安那边没回复,蜀地却是送来了上皇的一封旨意。

    说是旨意,其实更像是一封家书,是上皇亲笔。

    内容也很寻常,大多是拉家常一样的话,顺带着询问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另外的,也就是关心关心河北河南的民情,赞扬魏王公忠体国,鼓励颜氏继续为国效力。

    颜季明看出了信里的一点其他意思,但还在考虑。

    毕竟上皇是不可能再复为帝的。

    颜季明看过了信,随手送给了八苦观的太真道士。

    毕竟这信里也没什么重要的信息。

    她看着熟悉的字迹,只愣了片刻,便伸手将它揉作一团,作势要撕掉,被颜季明一把抢回去。

    “给我!”

    她恨恨地看着颜季明。

    “这玩意是大唐天子的手迹,寻常人可求不来一张。”

    “我给你写一封贵妃娘娘的手迹!”

    颜季明思忖片刻,居然点头道:“说的是,现在就写吧。”

    “你先把那个给我撕掉。”

    “说到这个,”颜季明看向她,问道:“微臣供着您吃穿住用,您真就厚着脸老老实实享受了?”

    “...你想做什么?”

    太真后退一步,看着颜季明的笑容,她心里有些害怕,然后,有些认命地闭上眼睛。

    或许,自己的命运始终是这样吧。

    “微臣想做什么?呵呵......”

    “劳烦您先去写个几百张手迹吧。”

    太真离开的时候脸色铁青,清水走进来时候笑道:“大王好开玩笑,她每日却都被您气的不轻。但要是叫旁人看见了,总有些不成体统。”

    “道观里又没其他人。”

    八苦观道士们大多在观中清修,谁来管这闲事?

    除了清水和太真,还有几名女道士,也就她们稍微活泼些。

    但成了道士,有些东西是必须戒的。

    吃穿住都不少你们的,清心寡欲若是再做不到,下场可就不是驱逐出观那么简单。

    颜季明自己也不在这乱搞,只是每天做完了事,喜欢在这安静片刻。

    一天天日生日落,洛阳城又是一年夏夜。

    它在一天天的重建,已经开始恢复以往的气象,而且本身城池就没受到太多伤害,只是流失的百姓太多。

    随着新政令的颁布,魏王府以相当宽容的态度鼓励流民入城,没有设下太多限制。

    颜季明已经写出了“摊丁入亩”的草案,将它交给幕僚和几个心腹文臣去商议。

    不过草案里面暂时没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项,颜季明已经极大打消了河南世家的影响力,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缓和土地兼并。

    摊丁入亩的好处也正在于此,虽然百姓流失严重,但流民的数量依旧很多,无论是河南还是河北,都有大量的“隐蔽人口”,即并未登记在册的人口。

    这个政令其实还是有些超纲,但颜季明有足够的兵马和人手,足以让整个河北河南地区都贯彻他的意志,开始自上而下施行大部分政令。

    百姓或许暂时还没意识到这项政令的重要性,因为最先接触到它同时也是最快理解这项政令目的的人,是权贵。

    颜季明在洛阳依靠的官僚主体是寒门平民出身的读书人、河南世家子弟,还有部分凭借军功升职的官吏。

    这其中至少有四成是以前的旧官吏,有六成官僚都出身各级权贵,代表不同的利益。

    河南再度爆发叛乱,不过这次颜季明提早就得到了消息,几个带头的昨晚还在义愤填膺“共举大事”,今早时候,首级就被送到了洛阳。

    新建立起的神洛军其中有一半编制都是仿照之前的府兵,也就是说,每郡每县都开始恢复府兵驻扎的编制。

    等到首恶一除,府兵便在第二日强势入驻城中,若是据城死守,就想办法从内部瓦解。

    当跟随叛乱的士卒和农民们知道洛阳政令是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时候,就算是再蠢的人也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甚至有本地豪族在打算叛乱当夜,就被闻讯赶来的愤怒百姓们屠了全家。

    这其中也有不少悲剧发生。

    有人因为私怨,故意污蔑当地豪族,以至于当地的府兵将军求功心切,不分青红皂白下令进城捕杀缉拿。

    也有人故意挑拨,让那些大族人人自危,听魏王之名比见到猛虎还要害怕。

    万花缇骑四出,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几乎整个河南都能看到穿着黑衫长刀的身影。

    敲门索命,握刀巡城,持令调军,王权特许。

    随着万花开始做事,河南很快就清净了下来,世家豪族们虽然不愿自己的利益被分割,但魏王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不是那种胡作非为的人,

    他的政令,出于公心。

    世家豪族们当然是不信的。

    天底下就没有圣人。

    让他们安静下来的理由只有一个,也与河北那些世家的念头差不多。

    魏王之势已经无法阻遏,若是等他成功,河南就是他的根基之地,靠着这份从龙之功,等于是魏王也代表了河南世家的利益。

    什么,

    你说魏王早先在河北发迹?

    可他现在是住在洛阳啊。

    抱歉,但是他跟河北真的不熟。

    早就知道清河崔氏嫁了个嫡女,河南世家们这边有人还在想办法负隅顽抗的时候,有些人就已经嘀咕起来。

    要不,咱们也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