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杨坚身后

猫绝笔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暴君的伟大最新章节!

    杨坚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开国皇帝创造为数不多的盛世,这无论怎么讲都是一个奇迹,并且杨坚对于历史和世界的影响相对于开创其他盛世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都要深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正统历史中杨坚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这或许是因为他的儿子杨广连累了他的原因吧。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杨坚和秦始皇、成吉思汗赫然上榜,但在中国有最为伟大的皇帝之称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上榜。哈特对杨坚的评语是:“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这本书对于伟人上榜的理由和原因是看他对后世、人类社会以及世界的影响,杨坚能上榜足以见证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贡献。如果认真的分析杨坚杨坚在位期间的作为以及影响会发现他与同样的皇帝秦始皇、成吉思汗排到相同的高度是有一定的道理。同时通过分析杨坚在位期间的作为,可以知道他给他的继承人杨广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帝国。

    对于杨坚的历史功绩我觉得外国人写的《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评价更具全面,它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而对于杨坚本人,历史也有不同的评价。编纂《隋书》的魏征中规中矩的评价道:“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臣子李纲佩服的说道:“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高度评价道:“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

    如果让我来概括杨坚一生功绩以及对杨坚本人作出评价,我会这样写道。作为皇帝他是成功并伟大的,作为个人他还追求圣人的途中但比相同的人都走的远。

    杨坚走了,留给他的后人无数的财富,这些财富的最大收益者应该是他的继承人杨广。然而留给杨广的虽然是一个四海升平、富裕的难以想象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也有它的不足。不足表现在外边患并没有彻底解除,像尚有力量的突厥还时不时地威胁着帝国北方的边境、东方逐渐做大的高句丽也是不太安乐;在内,全国虽然在地理上完成了统一,但是精神和思想上并未合并,南方以及北齐旧地的旧势力还在想方设法改变隋朝的统治秩序,他们在杨坚一朝时就先后多次发生叛乱意图打破隋已完成的统一。还有就是杨坚在晚年的时一些政策与措施在大隋帝国的政局上埋下了一些隐患,这些导致留下的帝国有一些不太稳定的因素。即使这样,杨坚留下的帝国只要他的继承人不要太昏太混蛋都能好好地传承下去,然而杨坚做梦都没有想到他选择的继承人杨广不是昏、也不混蛋而是太聪明、有野心而把帝国带向了他没有想到的地步。

    杨坚死后,还没下葬,在帝国的北方便传来汉王杨谅起兵勤王的消息了,这谁都知道勤王是假争夺帝位是真。这对于还在为杨坚后事以及忙于接掌帝国权力的杨广来说无疑不是件好事。

    话说杨坚没死的时候,杨广就知道弟弟杨谅有野心,而且并不怎么服自己,杨坚一死,杨广担心握有重兵的杨谅对自己皇位不利,于是便假传杨坚圣旨召杨谅回京,意图在京解决杨谅。

    但是汉王杨谅把杨广派人送来的玺书看了一眼,马上说:“这是假的”。怎么回事呢?原来,杨坚老早就和汉王杨谅有过密约,说:“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什么意思呢?就是杨坚跟儿子讲,我要征召你入朝,我一定加双保险。第一份保险是玉麒麟的兵符,我一半你一半,咱俩这兵符能合到一块儿,这是真的,这是一重保险。另外一重保险是什么呢?他说,真要是我召你的话,我会在召你的敕书上的“敕”字我在旁边多写一点,如果你看那个敕字是一个正常的字,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这是假的。

    历史说杨谅看到假诏书后就这样反了。其实这有点不可思议,难道就因为一纸诏书是假的就犯得着去干那滔天大罪的造反吗?而且杨谅在并州也没处于什么绝境,没必要造反自保啊。就算假诏书可能是京城的父亲杨坚发生了什么变故,但杨谅也只需要派人到京城打探一下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其实从很多的记载中就能发现杨谅的造反是有准备有预谋的,根本不是所谓的被逼谋反的。其一杨坚在世时杨谅就在并州任上“大发工役,缮治器械,贮纳于并州。招佣亡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作为一个藩王杨谅竟然召集收拢亡命之徒近万人作为自己的人,这不是有野心想造反还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解释了。其二杨谅要造反的时候汉王总管府司马皇甫诞冒死劝谏道::“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从“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这里的可以知道杨谅知道自己的二哥杨广已经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的父亲死了,作为儿子他不是去京城奔丧而是以此为切点立马起兵要和自己刚刚登基的二哥杨广争皇位,这怎么看都不像是立马起意而造反的。

    还有想不明白的就是杨广为什么要假传杨坚的圣旨让杨谅回京呢,他明显就可以正大光明地下诏让杨谅回京奔丧,因为老子死了儿子回去奔丧是天经地义的事,杨谅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回京,这样不是更好吗。再者如果杨广想收拾杨谅的话应该是等自己全面掌控了帝国的权利的后而不是在自己帝位还不稳的情况下去弄怒那个掌握着强大势力的弟弟杨谅吧?

    这是为什么呢?看《隋书》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凡是与杨广搭边的事或多或少矛头都会隐隐的指向杨广,有那种千错万错都是杨广的错的感觉。事实上翻开关于杨广的史书记载,尤其是《隋书》中关于杨广的记载拥有着很多的逻辑上矛盾和前后之间矛盾,所以看《隋书》会感觉到在《隋书》里的杨广简直就是这种矛盾的综合题。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的解释就是关于杨广的很多事情在细节的记载上被人有意的涂改和修饰过了,使得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点病态的杨广。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明明杨谅早有预谋的造反却会被说成是杨广逼得造反了。</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