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倭人最崇拜

走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org,最快更新隐士发明家最新章节!

    第二条政令,是关于言论的。

    朝廷明确提出,陛下坚信天下百姓应各司其职,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宜妄自评论。

    具体来讲,文人读圣贤书,了解历史,知道兴衰,故可以褒贬时局,为朝廷献计献策。其他人等,诸如农夫、工匠、江湖游侠之类,啥都不懂,瞎掺和个毛?

    《劝学令》扩大惠及人群,正是为朝廷广开言路。

    新皇恩泽下,读书人发表意见就足够了。

    其他人也想发声?没问题啊,回家读书去,至少先考中个秀才再说。

    大字不识一斗,哪来的脸和孔门弟子相提并论?

    这条政令周青樨还是不太明白。

    少说话,多干活,对朝廷统治总有利吧?尤其那些桀骜不驯的江湖人,动不动就开启嘲讽模式……好吧,江湖人向来不鸟朝廷,这条政令对他们恐怕是没有任何约束的。

    然而沈器却说,没有宣泄口的不满,反而更危险。

    周青樨设身处地想想,倒也是。

    换成她,被权贵欺压也就罢了,竟然连骂几句都不让,朝廷甚至可能因此治她的罪……

    就她那小暴脾气,不走极端才怪。

    所以两条政令表面看都对朝廷有利,本质却恰恰相反。

    结果周青樨更不明白了。

    “周玄机固然是窃国,可他做了皇帝,天下安定对他有利,干嘛要故意使坏?”

    “很简单,因为他是倭人。”

    “啊?”周青樨迷惑,“他不是倭人啊。”

    景和帝错估周玄机的狠毒,葬送掉自己的性命不假,可他对周玄机身份的判断,还不至于出错。周青樨是一定要杀掉周玄机为父母报仇的,但她从未怀疑周玄机的身份。

    沈器解释:“我没说他不是皇子,我的意思是,他被倭人养大,早就认贼作父,骨子里当自己是倭人了。”

    “即便如此……”周青樨沉吟,“倭人又不傻,也不至于祸害自己吧?”

    “倭人都是变态咯。”

    周青樨这才醒悟过来,沈器天然憎恶倭人,跟他讨论周玄机的心态纯属自找没趣。在沈器眼中,凡和倭人沆瀣一气的,便成了该死的倭人。

    周玄机若是能听见沈器的论断,一定会喊冤。

    对天发誓,他是真心想做一名合格皇帝,不说开创盛世吧,至少能在历史上留下个正面形象。

    然而他……没经验啊。

    周玄机可没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史林涛也不会。

    从小在倭岛长大的他,看惯了倭人权贵的统治风格,普通百姓如同乞丐,不服就杀,有能力的则招揽为武士,还不给人吃饱……耳濡目染下,史林涛提出的建议,他认为好棒。

    因此不顾群臣反对,周玄机一力推行两条政令。

    也是因为大臣们的反对不够强烈。

    不是说这些大臣看不出弊端,但人都有私心,朝廷优待士人的举措,毕竟对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后人有利。

    别忘了,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恰恰是前面提到的乡绅、地主,子弟读书更有优势,将来科举中第,子承父业一代代做官,比平民百姓机会大得多!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信奉“不将就”的钻石……郑老二。

    这天的紫宸殿大朝会,和往常几次差不多,大佬们说着说着,便争吵了起来。

    “本官绝不同意,诗词岂能治国?”

    “诗词固然无法治国,可它能陶冶情操呀,本官一向认为,爱诗词的读书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沉迷于诗词,便会疏忽施政牧民之道,一个只知风花雪月、悲风伤秋的书呆子,对治下百姓有害而无益。”

    “郑大人此言差矣,正所谓圣人垂拱而治……”

    “噗,王大人参政多年,这种痴人说梦之语,请问您自己信么?”

    “当然,至于你郑大人信不信,老夫反正是信的。”

    “……”

    “况且此乃陛下圣意,莫非郑大人要质疑陛下不成?陛下让我等讨论的是实施方案,不是探讨可行性。毕竟……郑大人,你已经不是中书侍郎了。”

    中年帅哥郑取玉气得直翻白眼。

    作为曾经的“宰相”,郑取玉不敢说肚子里能撑船,也绝不会轻易怒形于色。他甚至不记得,景和帝时期,他曾经如此“耿直”过。

    莫非跟三师弟厮混久了,近墨者黑?

    御座上的周玄机咳嗽一声:“王卿,别拿官职说事,郑卿自己不肯重任中书侍郎,可不是他不够资格。”

    王大人拱手弯腰:“微臣唐突。”

    “但王卿倒也没说错。”周玄机口风一转,看向郑取玉,“科举改为只取诗词,本是朕的意思。”

    郑取玉:“陛下……”

    “郑卿无须劝说,朕心意已决。”周玄机摆手,“你的顾虑朕已了解,但郑卿敢下定论,诗词作得好,施政能力就必然不足么?”

    郑取玉回答不能。

    “诗词乃中原瑰宝,倭人最是崇拜,连番邦都知道是好东西,咱中原人怎么反而视如敝履呢?”

    郑取玉摇头叹息。

    他当然没被说服,可他也不习惯和皇帝对着干啊。

    当初辅佐景和帝,虽说有时君臣意见也会相左,但群臣对抗皇帝,郑取玉从不参与——赞同臣子一方,不等于必须出头领着大家和皇帝斗法。

    况且景和帝的一些错误决定,在郑取玉看来,都是些无关大局的小节,包括包庇周逐浪。

    新皇则有本质区别。

    以诗词取士,是影响天下大局的错误。

    可正如王大人所说,他如今可不是中书侍郎,圣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只有辅助之责,没有阻止的权力。

    于是景秀朝的第三条政令新鲜出炉。

    明年起,科举取士只重诗词,其他诸如策论、经义等等一概作废。

    中午,郑取玉黑着脸回府。

    院子里,耿直boy秦拂衣负手而立,仰头看天,周围仆从古怪的眼神表明,他维持这个姿势恐怕时间不短了。

    “天上有什么?”郑取玉也伸脖子瞧。

    秦拂衣保持姿势不变:“云。”

    “嗯?”

    “你看那云卷云舒……”

    “哦为兄懂了,你正观云感悟武功。”郑取玉叹息,“真羡慕你们这些头脑简单……呸,单纯的江湖人啊。”

    “感悟武功?”秦拂衣收回目光,瞧了郑取玉一眼,“师兄你想多了,我一个大活人,还能变成云不成?再者云就是一堆水汽,我亲自查看过,嗯,还挺脏的说。”

    郑取玉没好气的道:“那你感慨云卷云舒干嘛?”

    秦拂衣叹息:“云卷云舒,像极了呼唤游子归乡,师兄难道一点感觉都没有么?”

    你一啸傲江湖的大侠,神他玛“游子归乡”……